力争大事小事都不出村本报记者 李道演 通讯员 施会观
“有什么纠纷,就找镇人民调委会解决。”这句话在嘉兴市王店镇的老百姓心中早已传开,并形成共识。当地的老百姓一遇到烦心事或者发生矛盾纠纷,首先想到的便是去找镇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。“这样的信任得益于我们四年来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。”王店镇司法所所长、人民调委会副主任高华根介绍说,截至去年,王店镇调委会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116件,调解成功2093件,调解成功率达到了98.9%。 前天上午,记者来到了位于沪杭高速公路嘉兴西出口处的王店镇,在一栋二层办公楼里,“王店镇联动调解中心”的牌子非常醒目。面积不大但整齐规范的调解中心,设有两个一大一小的调解室。高华根告诉记者,就像大调解室墙壁上写着的“让三分心平气和,退一步海阔天空”一样,当事人进来时都是情绪激动,但出这个门时就会心平气和。另外一个小调解室则是专门为涉及未成年人、个人隐私等纠纷而设立的,显得非常人性化。 整合公安、劳动保障、农业等10个部门力量,全方位解决纠纷的联动调解工作,是嘉兴秀洲区综治、司法工作一大特色,也是王店镇司法所一直擅长的手段。镇联动调解中心有专职人民调解员11名,实行无休息日和24小时值班制度,在第一时间从第一源头办结、办好信访案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。 记者看到,在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,推放着好几本案件档案,上面详细记录了当事人资料和调解情况。 2006年9月10日,当地凤珍村10多户农户突然发现自己养的中秋蚕意外死亡,直接经济损失近2万元,这对以养蚕为生的农户们是个不小的打击。农户们情绪都非常激动,他们怀疑是附近的一家塑料造粒厂散发的有机磷农药导致的,并纷纷聚集到该厂门口讨要说法。为了及时化解矛盾,当地村委会马上向镇联动调解中心汇报,并立即组织人员前往现场收集证据材料。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,调委会确定中秋蚕的死亡是因为该塑料造粒厂在处理原材料过程中,因包装袋泄漏使得杀虫双粉末飞散造成的。在查清责任原因后,调委会马上与厂方进行调解,经过几天对受损农户的逐户评估,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,受损农户获得了2万元的经济赔偿。 “像这样的农村矛盾纠纷,我们力争大事小事都不出村。”高华根指着墙上的“王店镇司法所分片管理网络图”对记者说,为了提高工作效率,王店镇调委会从去年开始实行五级人民调解机制,进一步明确了村内各级调解组织和人员的调解责任和奖励标准,有效激活了基层调解组织的工作活力。 凭着完善的工作机制和热情的服务理念,王店镇调委会连续三年被秀洲区人民政府评为调解工作先进集体,今年7月更是被最高人民法院、司法部联合授予了全国“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”称号。此外,他们每年还会接待来自全国的司法局人员前来“取经”。高华根笑着说,这些都是对他们以前成绩的肯定,更是对今后调解工作的促进和鞭策。
|